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地震報導-心得☆
節錄內容:
全世界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大地震發生在日本,日本民眾經常生活在「大地震」的恐慌之中。過去兩天,日本列島曾經發生三起中度規模的地震。日本東京都當局在今年三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儘管日本政府要求所有建築物必須要能夠耐震,如果發生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預估將會有五千六百人死亡和四十四萬棟建築物損毀。
讀後心得:
讀完之後知道由於日本位於地震帶,因此容易發生地震。日本政府期望將地震來臨時,能夠將傷亡降到最低,所以要求建築物,能夠抗震,防止因建築物倒塌所引起的死傷。
2.台灣強烈海底地震 引發亞洲海嘯警戒
節錄內容:
美國地質調查所的報告指出,台灣最南端外海分別發生規模七點一和七點○兩次強烈地震。日本氣象廳表示,這次海底地震所引發的高達一公尺海嘯可能會侵襲菲律賓,設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警告週邊國家提高警覺。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在其網站上表示,「如此規模的地震,有時會引發可能對距震央一百公里範圍內沿岸地區構成破壞的局部性海嘯。震央週邊地區當局應留意此種可能性,並採取適當防範措施。」
讀後心得:
由於2004年底所發生的印尼大海嘯的關係,現在的人們,對海嘯,多了一份恐懼。地震發生在外海,會引起海嘯,震央100公里範圍之內都會有海嘯,這次的地震僅僅在台灣外海的23公里處而已,仔細想想,還滿可怕的,一但發生海嘯,有鑒於印尼的災害,那會是十分可怕的。
3.印尼建築師推廣彈性建築 避免地震造成傷亡
節錄內容:
災區民宅是以竹子或其他有彈性的建材組成,許多人也許能逃過上個月的致命地震。五月的地震搖憾了中爪哇及日惹。 他告訴法新社說:「這場地震中有許多罹難者,死因都是遭到倒塌的磚牆壓斃。」 普拉沃特說,許多遭到摧毀或損壞的民宅都是水泥磚造,特徵就是少有強化措施,可以抵擋地震震波。木造建築有彈性,可以吸收震波。地震發生時,有推及拉的力量。每一個接合處都應該能抵擋這種力量。
讀後心得:
印尼也是位於在地震帶上,所以常常會發生大地震,竟然發生地震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如何減少更多的傷亡便是人們可以加強預防的。看完此篇報導,了解原來竹子及其他有彈性的建材,可以降抵地震來臨時的損傷。
4.去年南亞大地震受災生還者再度面臨嚴酷冬天
節錄內容:
南亞地區的大地震已經過了一年,雖然災區重建工作有一些進展,但高達六萬名劫後餘生的災民依舊只能呆在簡陋的帳篷內,面對即將來臨的另外一個酷寒的冬天。巴基斯坦地震重建復原當局執行長沙林姆告訴法新社:「與去年剛剛發生地震後的情況比較,今年我們比較有充分的準備度過即將來臨的冬天。」然而,在穆札法拉巴德放眼所及,四處依舊是成堆的瓦礫堆,所有重建工作完全沒有進展。直到上個月,日本的工程師才替他們草擬完成一個新城鎮的計劃。這引發地方民眾的不滿。
讀後心得:
看完此篇報導,感到十分的氣憤,政府官員自己過的好就好了阿,根本不在乎人民的疾苦。人民的重建工作尚未完成,更可能尚未開始,政府官員卻可以睜著眼睛說瞎話,感覺很差勁。人民是組織政府的重要角色,所以要趕緊的加快腳步,讓人民都可以回到地震前的生活。
5.預測地震難度高 專家稱宛如猜謎
節錄內容:
地震學家和專家表示,預測地震就像預測人的生命有多長或投資股市,雖然手中握有資料,多數情況下仍只能猜測。所有狀況都受到監控。但地震來得完全沒有預兆。我們甚至試著將地震前的資料重新運算一次,卻沒有任何發現。轟然一聲,地震就發生了
讀後心得:
發生地震常常是不可預知的,就是由於地震的發生不可預知,才會造成這麼多傷亡。所以如果將來能夠知道地震什麼時候發生,發生在什麼地點,一定可以降抵很多很多災害的。
2007年11月5日 星期一
☆澳洲--凱恩斯 大堡礁☆
☆澳洲--凱恩斯 大堡礁☆
地圖
<
絕對位置
146°47'58.81'E,18°21'04.58'S
相對位置
堡礁位於澳大利亞的昆土蘭的東邊
大堡礁
大堡礁,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半球,靠近澳洲的東海岸線。全長共有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科學家在一份新報告中警告,澳洲著名的大堡礁,可能會在數十年間,因為氣候暖化滅絕。澳洲世紀報引述科學家報導,澳洲東岸被列入世界遺產、延伸三十四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堡礁將滅絕。世紀報指出,這份評估包含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今年稍後將發表的大型國際報告中。這份關於氣候變遷對全球影響的報告中,關於澳洲的一章警告,由於海面更溫暖、更趨酸性,大堡礁的珊瑚白化可能於二0三0年前發生。珊瑚這種像植物的生物體,會在死亡時呈白化現象,留下白色石灰殘骸。
澳洲旅遊-大寶礁地 凱恩斯簡介 (Cairns)
當地的活動多不勝數, 例如: 乘船出海到舉世知名的大堡礁體驗海底珊瑚世界, 作浮潛或深海潛水, 都能令你無比暢快;連續在激流中泛舟, 騎馬奔馳林野, 搭乘熱氣球從天空俯看凱恩斯/大堡礁的美景, 高空彈跳,獨木舟, 水上飛機等多種驚險刺激的活動. 只要你有膽子, 這裡絕對是你尋求戶外刺激的天堂.
凱恩斯城市四周滿布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 南北兩翼則是綿延數英里的銀色沙灘及盛產海洋生物的汪洋碧海, 所以凱恩斯有素有「熱帶首都」之譽. 周圍的綠島, 菲茨羅伊島及附近礁島, 均是遊客熱愛的渡假天堂. 雖然是外島, 但是海空交通卻相當方便.
澳洲凱恩斯/大堡礁溫度與氣候
凱恩斯 (Cairns) 屬於熱帶氣候, 在全年都天氣溫暖,沿岸地區特別如此. 十二月至三月的日間溫度約達攝氏31度, 五月至八月約為攝氏26度. 由於凱恩斯大堡礁全年雨量甚高, 因此四周的熱帶樹木茂盛, 即使雨水也是暖暖的! 衣著方面基本上不需太注意,帶好你的泳裝就可以了.
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
春季 29/21
夏季 31/24
秋季 29/22
冬季 26/17
凱恩斯四周滿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而海岸則是綿延著純白的沙灘, 湛藍的海洋與活躍的海洋動物,構成絕美景色. 北濱海灘(Norther Beaches)沿著海岸線,由Machans、Holloways, Yorkeys Knob, Trinity, Kewarra, CIlfton, palm Cove和Ellis等海灘所組成,綿延26公里.整個凱恩斯與大堡礁佔地1687平方公里, 約為新加坡的2.4倍大, 但是人口卻只有10萬左右, 其中歐美88% 亞洲2% 其他種族則為10%
澳洲凱恩斯/大堡礁凱恩斯的公路交通
世界最長的公路國道1號線(12,538公里),其起點就在凱恩斯. 國道1號在各州或其它地域,稱呼不盡相同,在雪梨則稱為太平洋公路,向西直抵達爾文. 而凱恩斯的市內道路規模, 比起澳洲其它城市來說更為寬闊.
資料來源
地圖資料:GOOGLE MAP
奇摩知識+ 真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607031811003
澳洲自助旅遊網http://www.101box.com/au_cairns/cairns_intro_01.php?PHPSESSID=95bbb51299d6fd51e22b
☆約旦--佩特拉古城☆
絕對位置: 東經30.32,北緯35.44
相對位置:位於亞洲西部,阿拉伯半島的西北,西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爲鄰,北與敍利亞接壤,東北與伊拉克交界,東南和南部與沙烏地阿拉伯相連。約旦基本上是個內陸國家,亞喀巴灣是唯一出海口。
氣候:西部山地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
人口:458萬(1997年)。大部分爲阿拉伯人,其中60%以上是巴勒斯坦人。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宗教:92%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信奉基督教的約占6%。
約旦簡介
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西元七世紀初屬阿拉伯帝國版圖。西元一五一七年歸屬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爲英國委任統治地。 一九二一年英國以約旦河爲界,把巴勒斯坦一分爲二,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國。一九四六年英承認外約旦獨立, 五月改國名爲外約旦哈什米王國。一九四八年第一次阿以戰爭中,約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四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九五0年,外約旦同西岸合併,改稱約旦哈什米王國。 一九六七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西岸。一九八八年,侯賽因國王宣佈中斷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法律和行政聯繫。一九九四年,約旦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 一九九五年,約收回被以佔領的約三百四十平方公里失地。
☆佩特拉〈PETRA〉☆
約旦南部的佩特拉(Petra)古城遺址的景觀在「印地安瓊斯」電影中,最後一幕就是法老的寶藏。一般佩特拉要走遍最好用三天的時間。
佩特拉是約旦人氣最旺的觀光地點,也是聯合國世界遺產榜上有名的地方。佩特拉是Nabatean人於BC3世紀,在玫瑰色岩石群中建立起來的城市,他們在岩壁上雕鑿出宮殿、神廟、墓室/住家。
此城控制著大馬士革與阿拉伯間的通商之路,也是海上絲路的中繼站(印度來的絲綢及香料經海上至紅海,再由路上運往北方,需經過佩特拉,歐洲的貨物要經海路輸往東方亦須經過此地),由於商業發達,以佩特拉為首都的Nabateanh曾一度非常強大(BC3世紀時,由於埃及托勒斯王朝與Seleucids I(統理敘利亞)交惡,商隊不經兩國領域,返由佩特拉轉運),政治獨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AD106年,終被羅馬併吞,Nabatean遷都至Bosra。
佩特拉 Petra 在聖經有多處的記載,佩特拉是希臘文Peter的轉音,彼德Peter在希臘文的意思為岩石。馬可福音3:13~16中敘述西門(Simon)改名彼德(Peter),彼德為耶穌十二門徒中第一位大弟子,耶穌勉勵彼得要如磐石般的堅硬、穩固。
佩特拉在西元前2世紀初,隨著海上絲路的開啟,佩特拉因在岩石之中,隱蔽性高且出入只有一條路,一躍而上貿易的重鎮,經營此貿易的民族為納巴提恩人(Nabataean),納巴提恩人又是從何冒出來,一冒出來即站上世界貿易的舞台,非常的有趣。
創世紀25章第12節至第13節我們可知納巴提恩人的祖先是誰,亞伯拉罕與夏甲生的小孩–以實瑪利(Ishmael),以實瑪利生了十二個小孩,為目前阿拉伯人祖先的十二個源頭,其中的大兒子尼拜約(Nebaioth)即是納巴提恩人的先祖。
而佩特拉位置又是在哪裏,摩西的出埃及記,此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帶領著猶太子民離開埃及,除了摩西外,尚有摩西的哥哥亞倫(Aaron)。民數記33章第39節,記述了“祭司亞倫遵著耶和华的吩咐上何珥山(Mt.Hot)就死在那裡”。
“法老的寶藏”是兩層樓的建築,上層三角楣分為兩半,中間夾了一座亭榭,亭榭正面雕著埃及的Isis神(三角楣下為亞馬遜女兵),亭榭上有科林斯柱柱頭,其上頂著一個大甕,兩半的三角楣上各棲息著一隻鷹;下層則是完整三角楣及住廊玄關。
整個建築風格融合了埃及、希臘及亞述文化。這其實是一座墓室,建於埃及托勒密王朝時期。亞述/巴比倫文化影響的法沙特街(Street of Facades),指的是墓穴區。這些墓穴或大或小,墓穴內部的地上挖有洞,單個或多個,應是放屍體的。
古城中也有羅馬劇場,沿著岩壁慢慢鑿出層層半圓形的階梯,約可坐8000人,但在半圓的空地上卻有綁畜牲的凹洞,也有類似祭壇的石堆,此處應是獻祭(舉行祭典)之處,而非一般的劇場。劇場的左前方可看到羅馬時期的法院,應是羅馬在原來Nabatean岩穴建築的前面,以”拱”堆起大片的平台,複合而成的建築。
大神殿(“Great” temple)瞧瞧,這是由美國Brown大學的考古團隊努力挖掘出來的。說明上介紹此神殿包含入口、祭壇平台、兩側廂房(Exedra),及上層的神殿本體,總面積達7000㎡。神殿本體高18m,由正面四根大柱撐起,長40m,寬28m,四周都是實心牆,這是Nabatean的建築形式,而其裝飾的風格顯示是BC1世紀末所建成的。
西元1812年,瑞士旅行者約翰.蘆文.布卡哈特(Johann Ludwig Burakhardt)先生,以祭拜亞倫的藉口,著阿拉伯裝,說阿拉伯語(當時此地統治者名義上是鄂圖曼帝國管轄),千辛萬苦在貝都因人的幫忙導引下,找到此失落5.6百年的佩特拉古城,返回歐洲後,寫下此古城的壯麗與傳奇,因此掀起了一股歐洲人的東方熱,佩特拉古城的文化促成歐洲人對東方研究的狂熱,也對納巴提恩人的文明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羅馬的後三雄爭霸,最後的海戰渥大維的羅馬海軍打敗了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的埃及海軍,納巴提恩人也在此海域後,扮演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原來埃及豔后克利歐佩特拉早已準備逃亡的船隻在紅海上,載滿了逃亡的物資,此事為納巴提恩人知悉(先前克利歐佩特拉曾欲干預納巴提恩人的商業利益,為此納巴提恩人謹記在心),納巴提恩人連夜趕到紅海,放火燒了克利歐佩特拉的「亡命船」,克利歐佩特拉知道被「斷後」了,最後選擇自殺一途(電影的敘述為藏在無花果中的毒蛇噬咬)。
佩特拉古城扮演從非洲的象牙、獸皮,阿拉伯半島的乳香、沒藥,印度來的香料、絲綢,東西方來的珍奇貨物,因驛站、關稅、交易,而使得佩特拉更加富有,也因富有佩特拉控制貿易的區域北至大馬士革,西至西奈半島,南至阿拉伯半島,儼然是一商業致富大國,但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恰好在希臘、羅馬與波斯、安息之間,商業國家如何在軍事大國中求生存,考驗著商業國家的生存智慧,也因為如此,在佩特拉可看到的文化影響遺址涵蓋著亞述文化、巴比倫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埃及文化與納巴提恩人文化的混合體。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212850 杰杰
http://blog.chinatimes.com/may.lin/archive/2006/01/20/35397.html 老夫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