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祕魯--納斯卡圖騰☆

☆祕魯介紹☆



絕對位置

以"利馬"代替,西經77,03;南緯12,03  

相對位置

位於南美洲西部,北與厄瓜多和哥倫比亞接壤,東同巴西毗連,南與智利交界,東南與玻利維亞毗連,西瀕大西洋。

地理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濱太平洋,北接厄瓜多,東南靠玻利維亞,南鄰智利,東與哥倫比亞、巴西為界。海岸線2,500公里。安地斯山脈縱貫全境,使中部成為高原地區。
秘魯全國的面積約有一百卅萬平方公里,分成三個主要的地帶:西部是沿海平原區,有許多大城市及工業林立的地區;中部是安德森高原盆地,也是農業的主要出產地;東部即是世界著名的亞馬遜河叢林地帶。


氣候
中部平均海拔4,300公尺,氣溫多變,西部沿海地區氣候乾燥溫和,東部為熱帶雨林區,氣候酷熱潮濕,盛產木材。 首都利馬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受南太平洋寒潮之影響,潮濕而終年少雨。夏季(12月─3月)平均氣溫攝氏23─ 25 度,冬季(4月─11月)平均約攝氏18度,春秋兩季不明顯。

人口
秘魯全國約有二千五百萬人口。為南美第三大國。首都利馬約有八百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三份之一,其他幾個大城市也有五十至六十萬人。人口分佈包括有:高原人口佔51%,平地人口佔3%,混血兒(歐洲人與美洲印第安人的混血兒)有32%,白種人(主要是西班牙裔)佔12%,其他人種只有2%,其中包括日本人與中國人。全國60%人口居住西區,也是重要礦、牧業區。秘魯國民教育水準頗高,有87%能書寫及閱讀,主要言語是西班牙語及當地印地安人的言語,除此之外,國中有九十二種方言之多。約80%以西班牙語為主,大部份的印地安人會操西班牙語和印地安語兩種語言。其他大部份人都是用自己的方言為主。

秘魯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但因為早期受天主教的影響,人民多信仰天主教,所以國內天主教的勢力頗強。近年基督教福音派差會也差派了不少的宣教士到秘魯開荒植堂,都有很好的發展。各方的異教異端也不甘後人,差派許多人到此地來工作,使那些沒有根基的信徒受到極大的迷惑。

☆祕魯--納斯卡圖騰☆

無解的謎題-納斯卡線Nazca Line

納斯卡這個小鎮位於利馬的東南方,由利馬至此地,途中須翻越一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納斯卡原本和其他的祕魯小鎮一樣沒沒無聞,但由於納斯卡線條圖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到此造訪,而城北的草原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謎題之一。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系列動物的幾何圖形和鳥類的素描,包括一平方公里的巨大臺形,三角形,翅膀長達120公尺的鳥,70公尺長的鱷魚,50公尺長的魚,46公尺的蜘蛛、猴子、狗、鸚鵡、蜂鳥、漩渦、人形等,並有許多的花卉圖案,圖形的尺寸可達300公尺。

由於此地氣候乾燥,完全不下雨,再加上吹著可淨化卻不會使草原消失的特殊風,因此這些線條得以保存達兩千年之久。由於這些圖案都很大,因此在地面上無法感覺出這些圖形,搭乘觀光飛機從空中鳥瞰是最受歡迎的活動。至於圖形是誰畫的?何時畫的?為什麼要畫?都是現今仍無法解答的謎題。

Lady Of Nazca瑪麗亞‧雷奇(Maria Reiche)是一位德國籍的數學家兼考古學家,她將畢生投注於那斯卡線巨大圖形的研究,保護圖形遭人為破壞不遺餘力,因此被尊稱為「納斯卡女士」。瑪麗亞‧雷奇於1940年隨著德國外交官到達祕魯,當時她是外交官兒子的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認識壯觀的那斯卡線即受震撼,進而投入畢生的精力研究那斯卡線。她開始測量這些幾何圖形的尺寸、清除干擾圖形的雜石,之後極為擁護那斯卡線是巨大天文曆法的說法。她認為這些線條是依天文行星的運行路徑及星群的狀態,而畫以供農夫栽植農作物使用。瑪麗亞‧雷奇於1998年逝世,享年95歲。


那茲卡位於南美洲祕魯境內。那茲卡的大地畫是距今約六十年前,偶然被飛掠上空的飛行員所發現。那茲卡文明繁榮於西元前二○○年左右至七○○年,在那茲卡地方發現許多畫有鳥、魚、怪獸或神等圖案的土器,一開始研究那茲卡文化,是以發掘出的土器和埋葬物為資料,地上畫是飛機發達以後才偶然被發現的。圖形是寬20~50公分非常正確的直線,無限延長達數十公里,有1平方公里的巨大臺形、三角形、翅膀長達120公尺的鳥,70公尺長的鱷魚、50公尺長的魚,46公尺的細蛛、猴、狗、鸚鵡、蜂鳥、漩渦、人形等散佈在大平原上, 像這種直線,幾何學模型、動物圖案都非常大,走在地上絕對無法感覺出來的這些圖形,是誰繪的?為何目的?何時描繪?至今仍是個謎。

現在以線交又地方所發現的木片推測,製作時代為B.C.252土80年,構成方法則有點像是用鍬(耕田用的那種大鏟子)來挖成的。令人不解的就是,在那茲卡高原上,附近地區既沒有高山,於當時也不可能有飛機可以搭,如果說這些圖形是做來給自己人觀看或觀賞用的話很說不過去的,更何況說不定畫圖的人也應該很難看的出自己正在畫的圖形是長成什麼模樣。

地上的圖形因與出土土器上之圖形十分酷似,可確定秘魯的古代民族是個農耕的族,由於農耕生活必須對氣候、天氣有相當經驗的累積,因而使得天文學非常發達,這可從遺跡與發掘物中得到某種程度的證明。畫在地上的東西是巨大的天文日曆、或是為了觀測星星而畫的東西,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臆測,但缺乏肯定的證據,沒有文字的文化神秘性也就是在此。從空中鳥瞰那斯卡平原,可以看到平原上有很明顯的水流過痕跡,但此地整年的雨量幾乎等於零,依據推測理應該是這個地區上面較高的地方曾下大雨,無數水流橫切平原,才會造成痕跡,這也是謎團之一。
 
關於那茲卡大地畫:
1.從距離地面五百公尺左右的高空來眺望大地畫時,看得最清楚。
2.有種傳說,那 茲卡人是坐熱汽球來眺望大地畫。
3.那 茲卡的第大地畫都是以「一筆畫」(一條線畫到底)的畫法所畫成的。
4.線狀的大地畫,直線與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升降有關係。也許是祭祀星神的天文圖。
5.也有人猜測,這以前是外星人的著陸基地。那 茲卡人為了喚引外星人,所以畫了這 些圖案。也就是說,大地畫是給外星人的著陸信號圖。
6.還有一種說法是那茲卡圖案是由巨人所雕刻。

☆問與答☆

納斯卡線到底做什麼用的?

這問題,恐怕連考古學家都沒辦法給出答案,因為到現在為止,納斯卡線為何存在還沒有定論,曾經被拿出來討論的說法包括:
•它與天文學有關,紀錄天上星座或四季節氣。
•它是古代灌溉水道的遺跡。
•它是祈雨儀式的遊行步道。
•它是獻給神祇觀賞的禮物。
•它是外星太空船起降的跑道、機場和指引標誌。

納斯卡線在哪裡?

納斯卡(Nazca)是秘魯南部的一個小城市,位於南美洲西側。琳瑯滿目的神秘古代圖騰,就散落在納斯卡城近郊的大草原上。

納斯卡線有多大?

數不清的奇怪圖案和直線,分佈在22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最大的圖案超過 300公尺 ,直線最長則超過 一公里 。因此只有從 空中鳥瞰才看得出它們的組織,在地面上行走,只會以為那是人行步道而已。

納斯卡線有多老?

根據考古測量,這些圖案線條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創造的,而是從西元前100年到西元700年之間陸續完成的,最老的已經有 2000多歲囉。

那麼為何長久以來這大地的圖案未受破壞?

最大的原因在於此地氣候乾燥,幾乎不下雨。20世紀建造的泛美公路穿越了大草原區,開始帶來了破壞,但與此同時,考古學家細心清理覆蓋其上的瓦礫植被,也讓更多圖案清晰起來。
納斯卡線有哪些圖案?

嗯,我們台灣人發明的納斯卡線是一個圓規,但真正躺在南美草原上的納斯卡線樣子可多囉!
包括蜂鳥、禿騖、猴子、蜘蛛、壁虎、鯨魚、蛇、鳥、樹根、花、人、幾何圖案如螺旋、 三角形、長方塊……等。到底這些動植物代表甚麼意含?又是另一個未解之謎。


誰創造了納斯卡線?

最浪漫的說法,當然是外星人。但比較可靠的說法,則是古代的納斯卡人,在這個區域,考古學家挖掘出許多高度古文明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顯示這裡曾有高度的文明,有能力建造這樣的圖騰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個地區長年乾旱,納斯卡人的信仰可能跟水神或雨神息息相關。

誰發現了納斯卡線?

雖然納斯卡線的存在已經上千年了,但直到1930年代有飛機飛過秘魯上空,才開始被注意到。第一批展開研究的是美國的考古學家,幾十年來透過地面探勘和空照圖片逐一發現納斯卡線越來越龐大的規模,直到今年 (2006)四月,日本的考古隊還公佈他們找到一個新的納斯卡圖案。

納斯卡線是怎麼做成的?

雖然有人將納斯卡線和外星人扯上關係,但它的製造技巧倒是簡單得出奇­—將草原表面的深色土壤挖掉,露出下面比較淡的土壤,並用小石頭圍在邊緣強化。有人可能會質疑為甚麼線條可以這麼筆直,其實只要幾條細繩和幾根木棍子,誰都可以在幾小時內創造出完美的直線和弧形。 較為讓人不解的是,這些要從空中才看得出來大型圖案,古代納斯卡人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呢?他們又看不到自己的成品。

資料來源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印度--孟買☆

☆印度第一大港口--孟買☆

印度介紹☆

絶對位置
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37度6分,東經68度7分~97度25分。
相對位置 
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與中國,不丹和尼泊爾接壤,東部與緬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東部是孟加拉國。印度南部是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和印度尼西亞等的島國。
氣候
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北部溫度適中涼爽,南部亞熱帶氣候,炎熱多雨。

地形
印度位於印度次大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在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多條河流發源於或流經印度,例如有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亞穆納河、戈達瓦里河以及奎師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於印度境內。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變化較大。

人口人種(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今天的印度人口結構主要以語言、宗教以及種姓來劃分。印地語是全國的唯一官方語言,但不同的州和地區還有其他16種不同的半官方語言,包括了:達羅毗荼語系5 種語言: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 印度-雅利安語支10 種語言: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文 漢藏語系一種語言:曼尼普爾語 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英語依然廣泛使用於法律和政府機關。雖然83%的人口是印度教教徒,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回教國家。其他的宗教團體包括了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佛教和祆教。印度的種姓制度反映了印度的宗教繼承觀念。傳統上,印度一共由4個主要的階層(varṇa)。雖然印度經歷了經濟的現代化以及有關禁止歧視以及結束階級結構的法律的制訂,種姓制度在印度依然十分重要。

☆孟買--印度西部門戶☆


印度 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Mumbai,1995年11月,印度政府將孟買的英文由 "Bombay" 改為 "Mumbai")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印度“西部門戶”之稱。

“孟買”一詞來源於葡萄牙文“博姆·巴伊阿”,意為“美麗的海灣”。1995年11月22日,印度聯邦政府已決定將其英文拼寫改為 "Mumbai" 。孟買臨阿拉伯海,原為阿拉伯海上的7個小島。16世紀初,古吉拉特邦蘇丹將此地割讓給葡萄牙殖民者。1661年 又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後經不斷疏浚和填充,成為半島,並築有橋梁和長堤與大陸相連。

孟買市區背依青山,面臨大海,廣闊的海濱沙灘和幽靜的街頭花園,使市容典雅秀麗。在月牙形的海岸上,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和舊式樓宇交相輝映。入夜,華燈耀彩,金光萬點,使孟買又有“皇后項鏈”的美稱。

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花園建於1861年,園內有動物園、維多利亞和阿爾培博物院以及一具發掘出來的大石象。阿拉伯海之濱的“印度門”,是為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1911年訪印在此登陸而建造的。這座古吉拉特式的宏偉建築,兼有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建築特色,頂部4座塔樓遙遙可見,現已成為孟買市的標誌。市內的威爾斯王子博物館內藏有很多珍貴名畫、中國玉石和陶器。

孟買不僅有印度教的廟宇,還有許多清真寺和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其中有喬帕蒂海灘附近的巴布勒納特古廟、布胡勒什瓦市場的穆姆巴德維廟和供奉富貴之神的馬哈勒薩米寺等。市東南6公里處的埃勒凡陀島上還有西元7世紀興建的供奉印度教3大神之一濕婆神的石窟廟宇。每年在季風變換,雨季快要結束時,印度教徒都要到象頭神(智慧之神)的誕生地孟買海灣歡度象神節。

朝聖者抬著濕婆、雪山神女和他們的兒子象頭神的像,在街頭遊行,縱情狂歡。

孟買市有亞洲最長的首飾街“黃金市場街”,這裏經營金銀珠寶的大小商鋪鱗次櫛比,店店相連。陳列各色金銀首飾的櫥窗琳瑯滿目,進出孟買的旅客和遊人都要來此選上一兩件稱心的首飾。

孟買是印度紡織業的發源地,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港之一。各種印度花布、麻紗,大多從這裏輸出。孟買也是印度的經濟中心工業基地。孟買的工廠數目佔全印度的15%,紡織工廠佔40%。


孟買〈Bombay〉,是馬哈拉希特拉省的首府,與奧蘭加巴在同一省區,卻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可說是個人種的大熔爐,國際色彩極為濃烈的摩登城市,新舊混合、中西合壁。


資料來源

地圖來源:GOOGLE MAP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加拿大---渥太華☆

☆渥太華之基本介紹☆

加拿大首府 -- 渥太華(OTTAWA)

絕對位置
西經 75~42 ;北緯45~25
相對位置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位於渥太華河南岸,與魁北克省隔河相望,與對岸的荷爾(Hull,屬於魁北克省)市連成一大片城市區域,稱為渥太華。
人口數
城市人口達到107萬人。

渥太華介紹
渥太華的地理位置方便了居民通往多倫多市(Toronto)、蒙特利爾(Montreal)及美國(U.S.),可以說是個四通八達,交通相當方便的一座城市。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政治中心,國會山莊的國會大廈蘊含著古老的歐洲風格,是加拿大及渥太華市的象徵。所有有關政務的事項,都必須交由國會山莊決議與通過才可以施行。由此可見,國會山莊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每年7月1日,莊嚴的國慶閱兵式就在國會大廈前舉行。夏日的清晨,涼風習習,在國會大廈前可以觀看到皇家禁衛軍的換崗操練儀式。夜晚,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上,徹夜不滅的篝火伴隨著優美的音樂,給參觀者及乘涼者以極大的享受。   

這座城市風景秀麗,氣氛寧靜,文化氣息濃郁。秀麗的裡多河(Rideau Canal)橫貫全城,為首都平添了幾分秀色。它也是首都重要的旅遊資源,春、夏、秋三季可乘船遊覽觀光,冬季,冰上健兒可以在此一展身姿。每年深冬,著名的冬季狂歡節(Winter Carnival)就在結冰的裡多河上舉行。冰面上,各色的滑冰服穿梭來去,形成五彩人流。裡多河邊幾處公園中,屹立著嚴冬賜予人們的各式藝術品——除了獨具匠心、玲瓏剔透的冰雕外,還有巨大的、憨厚雄渾的雪雕。雪雕是用機器把雪壓實,形成巨型的硬雪塊後再切割雕琢而成。   

渥太華的冬天不像其他城市那樣有溫度的波動,她是從頭到尾被嚴寒覆蓋,直到次年春天。渥太華的兩所高等學府——渥太華大學 (Ottawa University)和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就位於裡多河岸邊,風光秀麗,學術成就卓著。此外,渥太華還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如加拿大國立美術館、國立航空博物館、加拿大文化博物館(Civilization Museum)、自然博物館等,構成了渥太華的又一人文景觀。還有中央實驗農場、賈天奴公園、以及最新的賭場,都是吸引旅遊者的景點。    
這裡是鬱金香的發源地。每年5月,渥太華都舉辦鬱金香節,屆時能看到五顏六色怒放的鬱金香。這是二戰後荷蘭女王為了紀念二戰中加拿大軍隊從法西斯手中解放荷蘭的答謝之禮。形態可掬的鬱金香爭奇鬥艷,徜徉在鬱金香的世界,讓人如醉如癡。    


渥太華市有很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其中著名的一些博物館有:文明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和科技博物館;美術館有:加拿大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和渥太華美術館(Ottawa Art Gallery)等等。除此之外,近年來流行音樂及夜生活也相當的普遍。    

在戶外活動方面,這裡有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的運動,例如:划船、騎腳踏車、高爾夫、滑雪和泛舟等等。所以,渥太華市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它不只擁有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還有時下流行的風俗及潮流。   
該市經濟來源之一是旅遊業,主要得益於渥太華是首都之故。每年觀光客約250萬人,遠遠超過渥太華本市的人口總數,成為渥太華經濟的一大支柱。此外,商務觀業的興起,使渥太華成為加拿大第三大會議中心。以政府服務業這一「無煙工業」取代傳統的木材、紙漿業,是加政府的成功之舉,它使渥太華這座「寒冷的都城」空氣清新、風光旖旎,成為加拿大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嚴寒之都--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與魁北克省交界處。首都地區(包括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和其周圍城鎮)人口110多萬(2005年),面積4662平方公里。市內有渥太華河由西向東湍流而過,將整個城市南北分開。南部居民是英國移民後代,講英語北部居民是法國移民後代,講法語。裏多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注入城北的渥太華河。渥太華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水力資源豐富,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

渥太華處於低地,平均海拔約109米,周圍幾乎完全被加拿大地盾的岩石群所包圍。屬大陸性寒溫帶針葉林氣候。夏季空氣濕度較大,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季由於北面沒有橫亙的山脈,來自北極的乾燥強冷氣流,可以毫無阻擋地橫掃渥太華大地,氣候乾燥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11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9度。春天一來,整個城市佈滿了色彩艷麗的鬱金香,把這座都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因此渥太華有“鬱金香城”的美譽。據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

17世紀初,法國探險家塞謬爾·戴·查普雷恩來到這裡。之後英法殖民者便紛至遝來,把這裡逐漸變成了木材集散地。他們沿用了印第安人的叫法,把“渥太華”正式標注在地圖上。在印第安語中,“渥太華”是“貿易”的意思。1756-1763年間,英法殖民者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法國戰敗,1763年簽訂了《巴黎條約》,法國把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1800年,美國賴特開始在渥太華河北岸伐木,以後發展為赫爾城。1812-1814年英美戰爭期間,裏多河成為渥太華和金斯頓之間的水上安全通道。美軍戰敗,英國從此確立了在加拿大的地位。1826年,英國皇家工程兵中校約翰·拜至此修建運河,加速了該地的發展,當時的工程指揮部所在地被稱為拜鎮。1850年成為鎮,1855年成為市,並以從休倫湖遷來的印第安部落的名稱重新命名為渥太華。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成立加拿大自治領,才正式定為加拿大的首都。
1900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使渥太華受到嚴重的破壞。1937年,法裔建築師雅克·格勒貝承擔了改建渥太華市區的重任。根據雅克·格勒貝的方案,穿越市區的鐵路被移到了郊外,新的政府各部大樓也建在郊外,城市居民區、商業區、辦公區、文化區、科技教育區的規劃和建設全部採用現代英式、法式和美式建築風格,工業區置於下風地帶以使市區免受污染,城內的所有街道和空地全部實現公園化、綠地化。市區道路呈棋盤狀。

渥太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市中心區位於上城和下城。裏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渥太華著名的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頂有個帶著53個鈴鐺的鐘琴,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1915年大廈曾遭火焚,翌年開始重建,1927年竣工。在國會山南,沿著裏多運河是聯邦廣場,廣場上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內戰爭紀念碑。國會大廈對面是威靈頓大街,聯邦政府大廈等首腦機關座落在這條大街上。裏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講法語的居民集中的地方,這裡有很多重要建築物,市政廳、國家檔案館、加拿大造幣廠以及渥太華歷史博物館和法國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等建築;還有聯邦火車站及具有法國建築風格的鐵路旅館--勞利大樓。 

渥太華是一座花園城市,每年有200萬左右遊客到此觀光遊覽。渥太華市中心區有裏多運河通過。裏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一片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其後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國會山正南沿著裏多運河的聯邦廣場中央聳立著國內戰爭紀念碑。在國會大廈對面的威靈頓大街上雲集著聯邦政府大廈、司法大樓、最高法院、中央銀行等重要建築。裏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法語居民集中的地區,擁有市政廳、國家檔案館等著名建築。

加拿大總督府位於上城和下城之外,座落在國會山不遠的伊士斯特維尤鎮洛克立弗公園南面。總督府花園內有一片友誼林,來訪的各國國家元首都要在這裡植樹留念。1997年11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加拿大時在此種下了一棵象徵友誼的大果櫟樹,意在祝願中加友誼長存。

渥太華還是一個文化城市,市內的藝術中心有國家畫廊和各種博物館。渥太華大學、卡爾頓大學、聖保羅大學是這個城市的最高學府。卡爾頓大學是一所單一的英語大學,渥太華大學和聖保羅大學都是通行兩種語言的大學。

渥太華還是一個花園城市,郊區到處是草坪、花圃,自春至秋,碧綠青蔥、姹紫嫣紅,美麗的景色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1826—1832年在英國威靈頓公爵倡議下,為軍事目的修建的裏多運河,現在成為著名遊樂中心。當年河上的水閘、水壩等石徹工程,現在成為歷史性文物,夏季可在河上駕駛遊艇,冬季則是天然滑冰場。人們來到這裡欣賞她那四季迷人的風光。

渥太華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為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渥太華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豆、玉米、甜菜、土豆和煙草,其農業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並在加強農業科研和成果推廣的基礎上實現了由“雨育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在城區和近郊,傳統的皮革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材料等工業已不佔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生物研究與開發、醫療器械、辦公設備、宇航與衛星通訊設備、消防與環衛設備等行業。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科學文化中心,國家級、市級和大企業公司級的科研機構遍佈全市。最有影響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分別是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研究院和加拿大北美學會。這兩大研究機構集中了全國最有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學者,每年有大量的學術成果問世。渥太華市區北部是高技術集中發展的地區,被人們稱為“北矽谷”。幾百家大中小高技術公司雲集在這裡。

渥太華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冰上運動十分發達。渥太華市的冰上運動水準在全國堪稱一流,特別是冰球運動,享有盛名。加拿大素有“冰球之國”之稱,渥太華則是“冰球之城”,現代化的室內冰球場遍及全市。


☆問與答☆

為什麼加拿大首都是渥太華?

加拿大美麗的首府渥太華,原本是個小地方。1800年時,此地的 Bytown是渥太華山谷的伐木小鎮。當1857年維多利亞女皇將 Bytown訂為首府時,著時令稕眾人大吃一驚。1865年,議會大廈則聳立於 Bytown的矮房子及帳蓬之中。1937年開始首都地區計劃,使城市與週圍自然環境相協調,因而造就了尊貴樸實的首都渥太華。
渥太華是加拿大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作爲加第四大城市,無論從城市規模還是國際知名度看,渥太華都比不上多倫多、溫哥華和蒙特利爾。但獨特的文化個性、優美的城市風光、閒適的生活情,使渥太華不僅受到加拿大人民的鍾情,而且成爲世界人民旅遊觀光向往的城市之一。

渥太華[市區人口,至今不過三十萬多一點,其中工業人口不足十分之一]的工業規模不大,有一點也偏重在資訊傳播印刷業方面,都是首都作爲政治文化中心所特別需要的。而城市也充分利用在這方面的優勢,發展旅遊事業,每年要接待遊客兩百萬人以上。

渥太華在加拿大的華文報紙上被稱爲渥京;這完全是中國式的。查這“京”用作首都的稱謂時,其字義是“大”;“天子之居,必以衆大言之”這是孔夫子一派編著的春秋公羊傳的解釋。中國古代的開國之君,多是靠武力統一天下的,這天子之居不衆大到足以君臨全國,也就確有可能出現尾大不掉之勢,因此儒生們的主張自有他的道理;但對平等加盟而成爲一個國家的加拿大人來說,自然考慮的也不同了,所以渥太華並不以大取勝,至今市區人口不過三十萬多一點,按人口多少排隊,在全國各城市中得排到第二十位去。

資料來源
地圖來源:GOOGLE MAP
奇摩知識+ www.e-canada.com.cn/0716web/ about_canada/city/ottawa.htm